重庆巫山:“新农人”降伏“石漠地” 探索中药材产业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8-02
阅读量:508
盛夏季节,重庆市巫山县迎来了中药材“成熟季”。在这片曾经被石漠化困扰的大山上,通过土地治理与中药材产业的深度融合,巫山县不仅实现了生态修复,还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为乡村振兴、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在巫山县笃坪乡鹤溪村,一片片贝母绿意盎然,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挖着“金果果”。这些贝母,特别是太白贝母,因其有效的药用价值而备受市场青睐,出土即售的价格高达800元/公斤,干货价格更是飙升至5000元/公斤,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在种植贝母前,这里曾是一片石漠化严重、农业难以发展的荒芜之地。巫山县邀请重庆市农科院专家对土壤和气候进行分析研判后得出结论,通过石漠化治理可以种植适合当地条件的中药材。找准了中药材产业这个突破口,官阳镇率先对数百亩石漠地进行了治理,在成功试种核桃树后,开始探索种植中药材。官阳镇还配套出台了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办法。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青年肖光瑞毅然选择回乡创业。2023年8月,他投入500万元,流转了440亩土地,组建了一支50多人的队伍,种植了独活、贝母、前胡、玉竹、石菖蒲等中药材。目前,肖光瑞种植基地所种植的药材长势喜人,预计今年可带动官阳中药材产业增收175万元。
肖光瑞不仅注重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还勇于创新,结合中药材的生长特性,发展起林下中药材经济,尝试“核桃+药材”套种,探索“双重收益”的可能性。此外,他还巧妙地利用野猪林地,通过布设驱赶设施和人工巡视管理,成功在这一“禁区”种植了独活、前胡等优质药材,为中药材打开了新的种植空间。
肖光瑞的成功案例起到了引导作用,越来越多的返乡新农人回到巫山种植中药材。截至2024年6月底,巫山县就新增了8名返乡种植中药材的新农人,总计流转石漠地6000余亩。
“这种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石漠地的生态恢复难题,还带动了全县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巫山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文双全表示,将继续鼓励支持这样的创新实践,让更多村民受益。
文双全介绍,目前,巫山县22个乡镇种植和野生抚育中药材达到21.2万亩,约占重庆市总面积的10%。巫山将借鉴“巫山脆李”生态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探索创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创建市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态种植基地,助推重庆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将中药材产业纳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统筹谋划,中药材已成为全市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