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医药》杂志社多位编委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发布时间:2022-01-20
阅读量:5512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评选出的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近日发布,《世界中医药》杂志社的主编、副主编、编委、青年编委共8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入选。
韩晶岩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主编、《世界中医药》中文刊执行主编韩晶岩,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终身教授,十大学术进展之一: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的科学内涵被初步阐明。
陈士林
《世界中医药》中文刊执行主编,《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编委陈士林,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十大学术进展之一:基于多国药典的本草基因组数据库上线。
李梢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编委李梢,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十大学术进展之一: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发布《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工作有了参考规范。
何蓉蓉
陈家旭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青年编委何蓉蓉,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药学院教授,联合《世界中医药》(中文刊)编委陈家旭,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十大学术进展之一:”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王琦
吴志生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青年编委吴志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与《世界中医药》(中文刊)副主任委员王琦院士,十大学术进展之一:首次实现了中医过敏/平和体质差异靶点的科学解码与复方关键质量属性的智慧辨识。
刘存志
《世界中医药杂志》(英文刊)青年编委刘存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十大学术进展之一:电针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抗炎机制被初步揭示。
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遴选工作结果发布
1月1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遴选工作结果发布。据了解,此次组织的遴选工作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引领性的新规律、新发现、新方法、新产品、新理论为入选标准,经动态收集、初审,院士等权威专家复审、终审等工作程序,确定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1.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抗炎的神经解剖学机制被发现
哈佛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在脓毒血症的小鼠模型上电针刺激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可激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这组神经元可以调节迷走神经-肾上腺反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为电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发挥全身抗炎效果找到了现代神经解剖学的基础。这些发现不仅实现了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而且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临床优化针刺刺激参数,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炎症风暴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10月在Nature发表。
2.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等中药新药创制取得新进展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出以清肺排毒方、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为代表的“三方”,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2021年3月2日,基于“三方”研发而成的中药新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三方”均是在古代经典名方基础上创新而成,其上市也开辟了中药新药创制的新机制,是中医药原创优势成果转化的典型。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共12个中药新药上市,超过此前5年审批总和,中药新药创制迎来可喜势头。
3.“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病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因七情内伤导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发疾病的过程。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药学院何蓉蓉教授团队联合陈家旭教授团队从“情志应激”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创新视角对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种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疾病易感研究模型,揭示情志应激的主要效应分子是应激激素和氧化分子,引起效应靶标不饱和磷脂的过氧化,从而增加应激细胞脂质过氧化性死亡方式的敏感性,解析了情志应激增加帕金森病、乳腺癌等疾病易感性的生物医学基础。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在Nat Chem Biol、Cell Death Differ和Acta Pharma Sin B发表。
4.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获得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志顺教授研究团队通过440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针刺能显著改善中重度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临床效果可在治疗结束后持续至少半年。此项研究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证实了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近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填补了国际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远期疗效缺乏的空白。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8月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
5.基于多国药典的本草基因组数据库上线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教授研究团队依据多国药典收录草药物种,完成本草基因组数据库建设并上线。该数据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草药典、日本药局方、韩国药典、印度药典、埃及药典、欧洲药典以及巴西药典等收录903个草药物种的34,346条数据,包括867个物种的21,872条DNA条形码数据,674个物种的2,203个细胞器基因组以及49个物种的55个全基因组数据等。该数据库是全球首个针对药典收载草药物种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库,将为草药物种鉴定、用药安全、药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解析、优良品种分子育种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撑。相关论文于2021年6月在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发表。
6.生物传感AI算法融合的中医过敏/平和体质差异靶点科学解码
王琦院士提出的体质辨识是实现慢病防治关口前移和“疾病共同预防”的重要抓手。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教授研究团队以临床真实世界样本为研究载体,创建了半导体材料芯片、人工智能新算法、分子对接以及斑马鱼生物模式的关键技术集成,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融合;进一步提供了过敏体质和平和体质的差异化证据,以及过敏康干预前后过敏体质的差异化证据,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智慧辩识,为体质可分、体质可调提供新的科学证据。代表性成果于2021年9月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7.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体系建设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国家药典委员会完成了顶层设计制定了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案,并经十多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应用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国家引领、企业为主”的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体系。2021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了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起草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技术要求》,首次建立了以标准汤剂为参照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体系及其工艺优化策略,充分体现了中药配方颗粒的水煎煮传统工艺特性,运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整体质量控制,为建立守正创新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21年4月和10月颁布了196个临床常用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该标准体系建设解决了中药配方颗粒二十多年没有国家标准的问题,确保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8.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有序推动中医药领域的关键问题的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2021年中医药标准化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一部分:舌象》和《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二部分:脉象》两项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SCM0061-2021),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工作有了参考规范。
9.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的科学内涵被初步揭示
微血管屏障损伤是微血管渗漏引发水肿的基础。调控渗透压不能改善损伤的微血管屏障。补气固摄方药治疗水肿疗效明显,但其机理不清。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晶岩教授研究团队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后天之气(氧气和水谷精微)产生ATP的能力降低,导致的血管屏障损伤(含内皮缝隙开放、质膜微囊增多、基底膜损伤)是微血管渗漏的病机;补气活血方药(芪参益气、益气复脉)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ATP合酶,增加ATP含量,改善血管屏障,抑制微血管渗漏和水肿。阐明了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的科学内涵,创新了水肿治疗的新策略。相关论文于2021年在Frontiers in Physiology和Microcirculation发表。
10.电针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抗炎机制被初步揭示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教授研究团队首次较系统地揭示了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反应通路,证实电针抗炎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和频率特异性,阐释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该研究还为针灸疗法融入围手术期的临床常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2月在Theranostics发表。(中华中医药学会)
内容来源:《世界中医药》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