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打造高质量中医院集群
发布时间:2024-09-06
阅读量:308
2024年4月,广东省深圳市通过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验收,以“探索创新中医药体制机制新模式”为试验主题,获批新一轮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建设一流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城市勇当尖兵。
近年来,深圳坚持高位谋划,创新中医药传承发展政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各部门联动,形成中医药工作合力。创新完善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于202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创新性提出“允许中医护士开具非药物处方”等举措,制定出台《深圳市中医专科护士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出台国内首部治未病地方标准《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等。积极探索医院门诊中医传统诊疗项目、诊疗药物、住院综合诊疗服务打包收费、针灸特诊服务打包收费等新模式;遴选141个中医药优势明显、临床治疗路径清晰、治疗费用明确的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
坚持提质扩容,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高质量中医院集群。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拥有中医医疗机构1272家;深圳市中医院深入推进省高水平医院、粤港澳大湾区中医院临床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湿证重点实验室深圳工作站建设。通过开展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等举措,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推动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全面取消了社会办中医的选址、距离、数量、医保等限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康机构,提供中医药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服务,对提供基本医疗住院服务的社会办中医院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培育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有序布局高水平中医重点学科。深圳市共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13个,覆盖市区中医院。3家中医院获批试点开展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全市共有88个市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不断加强中医学科内涵建设。
坚持高标引育,构建中医药特色人才高地。市、区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引进“高精尖缺”中医医疗专科和中医药人才,校地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深圳附属医院。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2016~2023年共柔性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70个,引领全市中医药学科高质量发展。实施鹏城岐黄工程,搭建不同层级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大学以及国家岐黄工程游学基地等合作,分批集中培训和游学跟师学习,培养了300名以上的高层次中医药中青年后备人才。建立88个市级以上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本土省、市级名优中医160多名。
坚持大胆探索,打造先行示范区发展新平台。完善制度设计,以“产业化、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国际化”为路径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区;搭建服务平台,推进中药饮片代煎代配全流程溯源药事服务;创建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中心,探索粤港中药制剂、中医医疗服务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加强光明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建设,组建多学科队伍开展传统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探索经典中医院试验田。推动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创新发展,建设特色中医经典病房,打造全国经典中医院示范点。建设国家舌诊原理与应用重点研究室、市针灸现代应用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深圳坚持高位谋划,创新中医药传承发展政策。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各部门联动,形成中医药工作合力。创新完善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于2023年3月1日正式实施,创新性提出“允许中医护士开具非药物处方”等举措,制定出台《深圳市中医专科护士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出台国内首部治未病地方标准《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等。积极探索医院门诊中医传统诊疗项目、诊疗药物、住院综合诊疗服务打包收费、针灸特诊服务打包收费等新模式;遴选141个中医药优势明显、临床治疗路径清晰、治疗费用明确的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
坚持提质扩容,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高质量中医院集群。截至2023年底,深圳市拥有中医医疗机构1272家;深圳市中医院深入推进省高水平医院、粤港澳大湾区中医院临床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湿证重点实验室深圳工作站建设。通过开展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等举措,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推动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全面取消了社会办中医的选址、距离、数量、医保等限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社康机构,提供中医药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服务,对提供基本医疗住院服务的社会办中医院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培育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有序布局高水平中医重点学科。深圳市共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13个,覆盖市区中医院。3家中医院获批试点开展省中医经典病房建设。全市共有88个市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不断加强中医学科内涵建设。
坚持高标引育,构建中医药特色人才高地。市、区政府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引进“高精尖缺”中医医疗专科和中医药人才,校地共建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深圳附属医院。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2016~2023年共柔性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70个,引领全市中医药学科高质量发展。实施鹏城岐黄工程,搭建不同层级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通过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大学以及国家岐黄工程游学基地等合作,分批集中培训和游学跟师学习,培养了300名以上的高层次中医药中青年后备人才。建立88个市级以上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本土省、市级名优中医160多名。
坚持大胆探索,打造先行示范区发展新平台。完善制度设计,以“产业化、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国际化”为路径打造中医药产业园区;搭建服务平台,推进中药饮片代煎代配全流程溯源药事服务;创建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中心,探索粤港中药制剂、中医医疗服务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加强光明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建设,组建多学科队伍开展传统药研发与临床应用。探索经典中医院试验田。推动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创新发展,建设特色中医经典病房,打造全国经典中医院示范点。建设国家舌诊原理与应用重点研究室、市针灸现代应用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