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泉委员: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4-03-07
阅读量:1110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刘清泉带来了《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他提出,当前中医药事业处于大好发展时期,但中医药人才培养仍存在学术传承模式规模有限、人才培养周期较长、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多措并举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对此,刘清泉提出,一要坚持中医药学科内涵,创新中医药传承发展模式。中医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领航定向了未来至少5年内中医药发展趋势。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中医思维和中医学术为本,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中医药人才成长根基。要提升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大学教育提高中医经典课程比重,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尤其是《神农本草经》,鲜有大学将其作为中医药教育的经典课程实施。此外还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师承教育制度保障应从法律制度、遴选标准与配套方案三方面进行,出台师承教育管理办法,打破师承教育一对一带教模式,实施多对一带教模式,以丰富继承人理论知识储备,夯实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
二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层次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国家、地方、中医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实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工程,打造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强磁场”。国家层面应持续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通过搭建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等平台,遴选大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青年人才,不断壮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人才工作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施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形成中医药领军人才的蓄水池,进而遴选中医药创新团队,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分类推进重点学科、优才、西学中等项目实施,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平台支撑。
三是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中医药应改变掺杂于西医评价体系中的现状,设立独立的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应体现中医药特色,评价主体以中医为主导,从而改善劳动报酬与工作强度不匹配、人才晋升渠道不通畅等问题。着力建立以创新价值、业务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临床人才重点评价临床疗效;基础人才重点评价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对科研人才评价重点放在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