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第一资源”一个灿烂明天——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解读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您好,

业界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信息 > 业界动态

健康报 | 许“第一资源”一个灿烂明天——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解读

发布时间:2022-06-29 阅读量:2474 来源:健康报
内容来源:健康报
记者:崔芳
 
 
        半夏沉香、细辛厚朴、苁蓉远志、熟地当归……又到6月,又有一届中医药学科毕业生玩起了专业文化梗,辞别老师和校园。同时,又有一批准大学生矢志岐黄、等待录取通知书。6月24日,一场关于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发布会在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同介绍四部门刚刚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解读该文件如何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成长点亮航标,为中医药事业鼓帆破浪——
 
 
兼顾“顶天立地”
  《意见》指出,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但还存在着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意见》着力强化“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表示,《意见》在“顶天”方面围绕吸引、集聚、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等提出相关政策措施,着力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促进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意见》提出,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加快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集聚。同时,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打造中医药人才发展高地。
 
  “同时,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中医药的声音在基层,老百姓希望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卢国慧分析,因此,《意见》在“立地”方面聚焦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发展不好等问题,通过扩大基层人才供给、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等多项政策措施,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才。
 
  “从2010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牵头组织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并持续扩大中医专业定向医学生的招生规模。项目实施以来,共计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招收培养了1.4万名中医专业本科医学生。”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昕煜表示,下一步,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注重适配对路
  自古以来,中医药人才的培育都强调“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缺一不可。进入新时代,如何坚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削足适履与西医学教育趋同化?《意见》重点进行了解答。
 
  在院校教育方面,《意见》提出,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以中医药经典理论教师、临床带教教师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改革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
 
  “重视和加强中医药经典教学是新时代中医药教育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一个核心要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表示,为加强经典教学,提升中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教育部明确提出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纳入本科、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程,并进一步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全面推行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并逐步将等级考试的结果纳入学生学业考评体系;鼓励引导名老中医、中医药专家上台,临床医师授经典。
 
  在人才评价方面,《意见》主要通过健全职称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及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等举措,完善中医药领域的职称评价制度。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介绍,《意见》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对临床人才重点评价临床疗效,对基础人才重点评价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对科研人才重点评价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等。下一步,人社部将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意见》的有关要求。
 
 
更加务实高效
 
  《意见》被很多业内专家评价为“非常务实高效”,突出表现在:在主要目标的设定上,时间表、数据清晰明确;在重点领域的确定上,瞄准需求,找准短板,政策措施具体可操作。
 
  《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到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意见》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域“把脉”准确、“开方”实用,提出要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中药炮制等中药传统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序列中增设中医技师职称专业;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这些人才紧缺专业包括中医疫病防治、中医护理、少数民族医药等。
 
 
强化激励保障
  近年来,围绕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改革、激励政策频出。发布会上,卢国慧透露,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后,中国工程院率先在院士评选中为中医药专家单独设组、单列计划。自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6名,创了近20年来的新高。在人社部的支持下,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的评选表彰,也由过去的一次性表彰变成了周期性表彰,去年年底评选出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
 
  《意见》延续了上述趋势,出台了系列改革措施、倾斜保障政策。例如,《意见》提出,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机构设置中医药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加大中医药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职称评审改革,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等。《意见》还要求,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发展经费支持力度。
 
  这些政策被认为将对破除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产生显著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动《意见》的全面落实为抓手,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卢国慧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