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新阶段,中医药发展瞄准新目标
发布时间:2022-03-31
阅读量:3077
一边是中医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所获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全面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并作出重要贡献;一边是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基层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传承创新能力仍待增强,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面对上述成绩和挑战,如何在中医药事业新的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和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新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供了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
01
把“根”扎深
中医药的根在基层。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弱、人才不足等问题凸显。因此,近年来国家层面连续实施、推进多项旨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工程、项目。此次,《规划》不但持续推进上述工作,而且进一步加码。
《规划》提出,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卫、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同时,推动县级中医医院加强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将县级中医医院建设成为县域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医医院工作,推动30万人口以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此外,《规划》指出,按照“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要求,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需求合理确定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推广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通过适当放宽长期服务基层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等一揽子政策,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
02
把“源”护好
中医药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人才是动力源泉,中医药文化遗存及古籍等是理论、文化源头。把“源”护好,中医药发展才有不竭的力量。为此,《规划》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传承保护等方面也进行了重点安排。
《规划》提出,要深化中医药院校改革,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增加经典课程内容,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始终。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做强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队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规划》还要求,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在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中医知识等。
传承保护方面,《规划》明确,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承知识数字博物馆;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发展;推动出台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等。
03
把特长发挥好
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深度介入患者诊疗,彰显了在传染病防控、公卫事件应急中的价值和担当。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疾病谱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对中医药重大慢病防治、康复养生等方面特色优势的发挥提出更高的需求。对此,《规划》做出了针对性的回应。
为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卫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规划》就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强化中医药应急救治支撑保障提出一系列目标和要求,包括建设35个左右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等。
《规划》还提出,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中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持续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盖率。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为促进和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和老年健康服务供给,《规划》明确,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逐步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加入老年医学科工作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等。
04
把短板补起来
长期以来,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珍稀药材濒危、种植加工小而散、现代化程度不高等现象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对此,《规划》提出,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强道地药材生产管理,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优化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形成全国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加强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平台建设,研究推进中药材、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加快中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加强中药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中药质量全链条安全监管机制等,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西医携手提高了临床疗效,也提示我国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协同发展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规划》就此提出,在综合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加强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将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
除此之外,《规划》注意到中医药作为与现代医药迥然不同的学科、健康服务体系的特点,强调了相关政策、措施“适配”的重要性,提出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人才、临床疗效、科研成果等评价体系,探索制定符合中医药规律的评价指标,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科研评价机制等。
内容来源:健康报
记者: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