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把握机遇,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7
阅读量:2702
中医药发展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提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2018年8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健康中国建设、造福人类健康作出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关心与重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殷切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事业成就卓著。与此同时,作为中医药大厦基石的中医药理论,在传承与发展方面,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一是目前中医药从业人员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尚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不真切,以致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和科研的指导日渐弱化。二是缺乏对中医药理论原创特色的具体认识与深入研究;基于现代语境的中医核心理论诠释不足;基于现代科学的基础研究,尚难以全面揭示中医药理论内涵。三是中医药理论创新不足,切合现代临床新需求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四是对现代以来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缺乏回顾性的理论分析、评价与总结。五是专业化理论研究人员的信念和能力尚有待加强,传统理论研究团队总体力量不足。六是支持和保障中医药理论研究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亟待优化;中医药理论研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通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多层次、多途径深化与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全面改善发展环境和条件,极力避免陷入“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的境地(《庄子·知北游》)。
不忘本来,坚守中医药理论“道统”
要不忘本来,认识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及意义,以高度文化自信传承中医药。
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席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时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清晰地指明了中医药理论研究要追根溯源、厘清脉络、坚守本色、卓然自立,才能为发掘中华传统文明和丰富当代生命科学内涵贡献中医智慧。
要坚持文化自觉,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理论的主体意识,实现中医药理论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同时还要理解接触多种文化,才有可能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理论形成、发展与创新的思想源泉。只有坚持文化自觉,才能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中医药学的学术地位和独特科学价值,中医药理论才能保持持久鲜活的生命力。
要坚守中医药理论的“道统”。
坚守“道统”,就是守住中医经典之“正”,遵循中医药理论创新发展的历史规律。坚守“道统”,应当以守正清源为正道,以“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为准则;讲清楚中医药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科学文化背景和临床实践基础,讲清楚不同历史时期中医药理论演化脉络的发展与创新。
要认清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医学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医学的起源、发展,并可促进医学概念、框架和方法论原则的形成,进而对医学理论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以气-阴阳-五行为认知框架,强调世间万物的流变性、周期性变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各种联系,具有意象的、综合的思维方式。西方文化以古希腊四元素为构成世界的物质基础,强调世界的非周期性变化,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形象直观的、线性的思维方式。正是这样的文化差异,形成了具有宏观辨证思维、以整体调节为特色、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中医学;以及关注微观分析、以对抗治疗为途径、以实验解剖分析为依据的现代医学。总之,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区别。
要学懂、学通中医经典。
关于研读原著,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曾指出:“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列宁曾建议大学生花些时间,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至少读几本”,并强调:“想认真考察和独立领会它的人,都必须再三研究,反复探讨,从各方面思考,才能获得明白透彻的了解。”对于中医药理论研究,王永炎院士提出应“读经典,做临床,参名师”,重视研读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强调“无论临床、教学、还是科研,熟读经典、勤于临床是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的先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总之,只有学懂、学通中医经典著作,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医药理论的“道统”。
吸收外来,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
吸收外来,合理诠释中医药理论。
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多学科知识,运用系统论等现代科学方法论,加强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前沿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交叉融合,深入揭示中医药关键问题的科学内涵,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现代化诠释。
例如,运用系统生物学诠释《黄帝内经》理论。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学都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2017年,《自然(Nature)》杂志刊登迈克(Mark R. Looney)教授团队通过给低血小板模型鼠移植心肺,证实了肺是一个造血器官,储存有多种用于恢复受损骨髓的造血能力的造血祖细胞。这一发现很好诠释了《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理论。2016年,《BMC Medicine》杂志上刊登了保罗(Paul Forsythe)教授团队通过对人体肠道菌群微生物的分析,发现肠道与大脑之间有一个肠-脑轴,阐明消化与情绪相关。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有“(脾)在志为思”的相关记载。我认为,中医的很多基础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完全能够阐释清楚的。
再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和中医基础理论之间的桥梁,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基础理论。如《神农本草经·序列》中提出“疗热以寒药,疗寒以热药”,在临床实践中应先辨阴阳寒热再用药。中药的有效成分,是中药药性形成的物质基础;遗传、环境等引起的中药有效成分质或量或比例的差异,是药性成因的本质。我们通过伞形科“辛味”中药共性生物效应的研究,结合药物亲缘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传统功效,证实了北沙参当具“辛味”。我们还进行过郁金、姜黄寒温药性差异的物质基础研究,通过分析姜黄素含量,证明了有效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差异能导致药性的差异。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提炼出全新的中药药性概念诠释,即“中药药性是中药秉承遗传之变化,秉受环境之异同,用于机体之调整,便于临床之辨证,而运用中国哲学之方法高度概括而形成的药物属性”,实现了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的现代化诠释。
与时俱进,基于临床实践提炼理论。
不同时期对中医药理论研究现代化的要求是不同的。《伤寒论》是汉代中医现代化的标志,《本草纲目》是明代中药理论现代化的标志,温病学派创新发展是清代中医理论与中医药现代化的典范。当代中医药理论发展,要求我们从与时偕行到与时俱进,把握规律,顺其自然。我们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很多,要勇于站在时代的潮头,勇于发声,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从现代疾病诊疗实践中提炼理论。
基于临床实践的理论研究,首先应该有自己的假说,即从大量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临床病案中提炼科学假说;其次通过考镜源流寻找文献依据;再次通过临床研究体现创新理论的实践意义;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我认为,中医药理论研究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也将用于临床以指导实践。
面向未来,抓好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战略重点
面向未来,夯实中医药学理论基础。
一是要深化内涵研究。一方面深化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历史源流以及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多个方面。例如,我们通过本草考古,将科技考古与文献研究多种方法有机结合,为中医药历史源流研究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要深化学科建设,通过梳理分支学科、合理划定学科领域、界定学术内涵,逐步推进中医药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二是深化体系研究。通过探索理论起源、提炼学术积淀、综合当代发展、梳理理论内涵、完善框架结构等,加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建设和专题研究,是“守正创新”的重要方面。同时,要加强对临床经验、科研实践的理论提炼与总结,特别是以当代中医防病治病临床实践为切入点的理论升华,全面丰富和系统完善中医学的临床诊疗理论。
三是要深化思维研究。中医药理论,以中国古代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模式,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点。中医学与近现代西方医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医学蕴含的原创思维。中医学所具有的象思维,是中国传统的主要思维方式,其哲学基础是体悟性的道,体现出整体性和流动性的特点。
因此说,中医药理论研究,要以从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应的思维方式出发确定与此相应的研究思路为基本原则;以坚持理论思维为主导,运用理论思维对古今实践进行理论概括与综合,从中提炼出新概念、新法则、新规律为基本方法。
传承创新,加强中医药学理论研究。
一是加强中医药理论传承研究。厘清中医药理论发展脉络,规范理论表述,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中医理论体系;加强理论特色鲜明、创新性强、临床指导价值高的古代医家的学术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医对生命、健康与疾病认知理论,系统总结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精华;切实传承好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预防治疗观;提升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的能力。
二是加强中医药理论创新研究。深入揭示阴阳五行、气化、精气神、脏象、经络、气血津液、治未病、证候等关键理论范畴的科学内涵;分析总结重大疾病、传染病的中医因-机-证-治规律,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中医认识人体、认识生命现象的原创理论研究,科学表述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内在规律及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加强理论研究队伍建设。
要创新中医药理论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研究生教育和师承教育扩大培养规模。落实具体政策,多方面鼓励科研人员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建立体现中医药理论研究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及竞争机制,打造信念坚定、中医理论素养深厚、研究能力杰出的研究队伍。
在未来,中医药理论研究,应当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战略重点,针对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发展中若干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开展相关理论研究与建设。为使中医药理论研究能够得到更好的推进,我认为有四项基本原则:一是综合交叉不失本体,二是研究创新不忘求实,三是融入世界不丢传统,四是建设发展不离根基。只有坚守原则,才能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在国家和人民的需求面前,守中医理论之正,以现代科学为媒,秉承“青蒿素精神”,引领前沿,打造出中医药理论研究的“国家队”!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黄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