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鄢陵:中药材种植富乡村
发布时间:2024-08-12
阅读量:410
近年来,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依托花木种植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让传统农业实现转型升级,焕发“新”生机。
随着《河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步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鄢陵县紧抓发展机遇,将中药材种植作为全县重点工作,让土地里生绿又生金。如今,中药材种植已成为当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8月2日,记者来到位于鄢陵县最北端的彭店镇,万亩杜仲林郁郁葱葱、接连成片,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走进彭店镇杜仲种植基地,一排排一行行的杜仲林地间,村民们正在忙着修剪树枝、采摘杜仲叶。
“中药材种植是彭店镇的特色产业,为我们推动花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了迈向乡村振兴的一剂‘新’良方。”鄢陵县彭店镇党委书记王林锋介绍,杜仲种植是“老”土地里开出的“新”产业,建立了“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建设杜仲苗木基地,为当地种植户提供幼苗和传授杜仲栽培技术,并在来年进行回购。同时,当地村民通过基地务工,实现了土地流转金+劳动报酬的双收入。
2023年8月,鄢陵县委组织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深化“星火行动”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文件提出了合作经营、联合经营等4种经营模式,在政策、金融、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
“星火行动”实施以来,点燃了全县各镇的发展斗志。彭店镇作为鄢陵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先行者和领头雁,依托星火行动和政策支持,在广泛宣传引导下,全镇目前种植中药材农户已达到510余户,整体种植面积约1.6万余亩,涵盖有杜仲、元胡、菊花、紫菀等21种中药材品种,形成了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随着中药材种植产业的规模扩大,家庭农场的增多,药材产量和品质成为了关键问题。为此,鄢陵县适时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对接中医药龙头企业,通过签订收购协议,加强投资合作,为乡镇中药材经营者提供高品质种苗、管理技术和订单式回购等服务,进一步形成产业闭环。
华润三九、国药集团等知名药企作为中医药产业链的龙头,在种苗研发、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等方面经验丰富,随着合作逐步深入,为鄢陵县中药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彭店镇作为鄢陵县中药材产业的排头兵,围绕发展“新”农人、“新”农业,率先成立镇中药材产业专班,凝聚青年干部力量,邀请种植专业户加入,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为当地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量体裁衣”,从选地块、选品类、播种管理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进一步为镇域内中药材种植产业注入“新”能,初步建立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形成了多方联动、多元发展的“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彭店镇在推进产业振兴道路上实现“弯道超车”。
“专班人员普遍年轻,都是80、90后,思路开阔、敢拼能干,既能高效对接企业,也能指导种植户。”彭店镇中药材产业专班工作人员王柯元向记者介绍,“新农人+老师傅”的新组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打牢了基础,增添了活力,既给年轻人提供发展学习平台,也为农户开启了致富门,让乡村土地在深化改革中散发阵阵“药香”。
“在华润三九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们打造了200亩对比试验田,在同一地块、同期播种、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引进不同的种子进行横向对比,选出更为适宜当地种植的药材品类,从今年元胡产量看,新种苗相比之前产量提升近一倍。”彭店镇相关负责人高浩向记者介绍,通过拿出一小部分土地当试验田,既降低了农户、企业规模投资的风险,也为下一步规模化种植提供了真实参考,是彭店镇产业发展的新实践。
随着鄢陵县中药材产业的壮大,彭店镇开始围绕“林下中药材种植、河道滩涂地高效利用”做文章。在充分调研和宣传引导下,林下中药材种植吸引了更多花木企业和农户加入,既保障花木产业存量又进一步扩大效益,形成了“花木+草药”双发展模式;计划利用辖区内康沟河、双洎河、引黄干渠等河滩河坡地,因地制宜打造“三廊”示范基地,融合形成栽培育苗、生产种植、观光旅游、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中药材生产长廊。
王林锋向记者介绍,“目前镇域内建有烘干厂房3所,恒温存储车间1处,粗加工工厂5个,是彭店镇产业发展的创新体现。下一步,我们将在深化改革中持续探索,进一步加强政企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在药材深加工上发力,不断推动中药材产业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从根本上稳定和提高中药材产量,从源头上把控好中药材品质,促进鄢陵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到中药材这一“新”产业,为鄢陵县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开出了“一剂良方”。下一步,鄢陵县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种植基础,紧抓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机遇,进一步谋划布局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图,推动中药材种植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并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