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022-11-07
阅读量:2027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11月4日18版
作者:白剑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
近年来,我国已评选表彰120名国医大师和200多名全国名中医。他们既是“承者”又是“传者”,为中医药事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学我、像我、超我”,这是一位国医大师对弟子的期望。几千年来,中医药生生不息,离不开承前启后、代代相传。“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药长盛不衰的秘诀。所谓“传承不泥古”,就是要领悟和把握中医药的精髓,不拘泥于经典,不死记方药,而是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不断超越古人的局限。所谓“创新不离宗”,就是在守住中医根本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使古老的中医药焕发新光彩。
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需要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要进一步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的比重,把经典教学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组织,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增加经典课程内容,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需要完善中医人才评价体系。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把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要素;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等作为评价要素;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等的能力,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性代表作、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等作为重要评价要素。着力破除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活力。
让中医代代薪火相传,需要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西医学中医,主要是学习辨证施治等中医临床思维,融合中西医优势,取长补短,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医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要求,增加临床医学类专业中医药课程学时,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在临床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中增加中医知识。综合医院对临床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班,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为重点,面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培养一批西学中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践证明,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最大限度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从而更好地维护人民健康。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期待更多名老中医发挥“头雁效应”,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中医,让中医药领域人才辈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